close

<轉載> 暗夜之身 明亮之心

原文地址:《暗夜之身·明亮之心》 作者:偲程

 

覺性,讓心醒著。當業風吹來的時候,擺個姿勢就可以了。

——阿姜甘澎

撰文:偲程
    當今泰國最知名的禪師隆波巴牟尊者說,在隆波田動中禪的體系裡,阿姜甘澎是最擅於指導也指導得最好的禪師。
    阿姜甘澎具有某種天賦,其開示時,無論主題是隨意或聚焦,都會準確指向在場者的個人難題,甚至是頭一天或一小時前的困惑所在。這一現象對於常隨其側的人,是極普遍的情況;而對於親身經歷者來說,則是極難忘懷且深感得到指引之處。
    他不是那種只能遠觀的老師,因此,無須停在遠距離以怕會打破想像。事實上,越貼近他、跟隨其越久,越瞭解“確定無疑的醒著”是何意思。
    你會發現真有這種人存在。無論何時何地,無論身體狀況如何,他的心都是完全離於苦的,並且完全關心別人;仿佛天空,擁抱萬物卻未羈絆於一絲羽毛。他的心也是如此,全然慈柔地面對人、事、物(而非排拒或獨善其身),卻又對一切沒有任何的黏著。
    相對於他傳奇般的生命示現,許多“道理正確”的心靈/靈性雞湯,看起來顯得蒼白無味;而你心底半信半疑的目標,就清晰的呈現在那兒。
    身教勝於言教。阿姜老師用整個生命共振著每一顆來到他跟前並且渴望醒來的心。


 1
 

     阿姜甘澎在泰國指導隆波田禪法已多年,他的遭遇見於自傳《殘障身·明亮心》。24歲那年,這位船民的孩子剛剛成為國立大學的體育老師,由於一次跳水的意外,導致脊椎第五節以下全部癱瘓。
    當時醫生的判決是:在無併發症的前提下,他最多可活五年。然而奇跡般的,臥床約十六年之後,他仍然活著,並且按照佛陀在《大念處經》開示的原則及隆波田的禪法實踐正念覺知。由於無法移動手臂,他只能躺在床上依靠翻動手掌來建立覺知。就這樣,他克服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艱難,經歷層層遞進的階段,抵達目的地——苦的止息。
    導致他癱瘓的事故已過去35年,“最多五年可活”的判決縮短成一次又一次“最多6個月”之類的宣判。可是許多“6個月”過去了,他還在這裡指導著有所需要的人——帶著接納、放鬆和自然。

以下是幾則真實的小故事,以及他的片段開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阿薑的語調總是不急不徐,有著特別的穿透力,落在心上的那種“穿透”——溫暖之中含有力量,寧靜之中含有靈動。談到心苦時,他說:
    苦,是因為總在回頭看,看舊的東西,看失去的過往。完全被這樣的念頭帶走而錯過當下。每個人都喜歡新東西,但每個人都在念頭裡抓住舊東西不讓它走。它已經走了,你只是用回憶的念頭把已逝的東西抓來擋住現在。事實上,每個片刻都是新的,完全嶄新;只因為念頭擋住了你去看到每時更新的當下。苦,其實是“心”病;阿薑這裡有治癒心苦的藥。當你需要時,就來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某人過生日,阿薑不知從哪裡“變”出一塊蛋糕,又拿出禮物,說了如下的祝福:
    我自己很久沒過生日了。人們過生日是為了慶祝,希望有一個新的開始。對我來說,現在的每一刻都是重新誕生、每一刻都是新的,每一刻都是慶祝的時刻,無須再設立專門的日子來慶祝。希望這也是你最後一次過生日,希望以後的你,每一刻都是重生,每一刻都是新的,每一刻都是慶祝的時刻。
    然後,他繼續說:用覺知建立當下的重生。無須比較每個人的修持速度,跑得太快卻不持久是沒用的。慢,卻步步踏實,才會走到終點。不用希求成就,那是毫無幫助反成干擾的念頭。無須在“果”上用力,只要在“因”上累積。“因”被滿足,“果”自獲得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某日,阿姜的左眼下面發現棕黑色腫塊,是脂肪瘤。不一會兒,醫生來做手術,由於無法打麻藥,只好直接開刀。手術結束後,有人關切地問:“聽說您剛做完手術。”
    阿薑笑了笑:“小手術。我的身體已經這樣三十多年了,由於不能動,所以狀況比較多,但這些都不是問題。”
    “可是沒有麻藥的手術會不會很痛?”
    他再次微笑,指指傷口,說:“這裡痛。”又指指心:“這裡沒有痛。”
    身苦,心不苦。

2
整理自201210月的錄音
- 泰國.KhyaoYai

* 期待修習的結果也是一種欲求,欲求之念正是苦的根源。放掉欲求,只是簡單覺知,不必嚴肅與緊繃,把實踐當作一場遊戲。

* 覺知時,自然的知道即可。無須用力,用力只會讓心內收。一般人的心向外馳,散亂而不自知。習練者則易將心內攝,這是另一極端。心的自然狀態既不朝內也不朝外,而在中道。然而當你發現心向外馳或向內收時,也不用提醒自己回到中道,因為提醒只是個(想法)念頭而已。外馳時,知道外馳;內收時,知道內收。知道就可以了;覺知到,就放掉。法喜也好、洶湧之念也好,保持對一切的了知,心會自己回到中道,無須念頭的引導。

* 別跟心情吵架,只要及時認清心情的發生是念頭所造的。漸漸的,覺性與心情就會分開。這種分開不是造作出來的,是覺性累積以後自然發生的。有這樣的結果,是因為你理解到念頭只是自然現象,只是一種事實,無須消滅也無須跟隨,它自己會改變。覺知,並且不執於能知的心。

* (動中禪的)手部動作或是經行,並不算是修行。那麼修行是什麼呢?是始於看到念頭。

 心和身,本就是分開的,是念頭讓它們攪在一起。如果不被念頭所擾,就會看到心和身本就是分開的。同樣,心和念頭也是分開的。當你經驗到心和念頭是分開的,隨念而起的感受、情緒乃至種種境界,都會成為心所覺知的對象。最後,只剩下能知的心;繼而你發現,能知的心也是無法把持的,這個“觀者”也是生滅的,不是“我”也不是(屬於)“我的”。所觀的物件以及能觀的心,裡面都沒有一個“我”,都只是自然現象。沒有“我”,只有現象與過程;對一切均無執著,才有自由與自在。

* “身苦”是一種不由自主的逼迫,所有的動作都源於身的不適。試試保持身體不動,看看能堅持多久,然後去覺察心中想動的意欲,就會看到想動的意欲是被身體的不適感所逼迫的。粗顯的念頭之下,有更多不由自主的念頭潛流,這些“想”從未停止,同樣逼迫著精神之苦。覺知到念流,你才會明白“想”是多麼累人。同時也會發現無法停止它,因為它不是“你”,也不屬於“你的”。由此,又再次回到純然的了知。

* 無論你知道多少關於“覺知”的理論,也不如實際發展一刹那的覺知來得有用。把覺知帶到每一刻,讓它融入生活。佛法不是用來教育別人的,而是用來自證自知的。你無法把它給予別人,但是任何人發展正念覺知到終點,便會看到實效:活著卻沒有心苦——這是真正的勝者。

3

arrow
arrow

    揮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